《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1.8 亚里士多德|当前视讯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8、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相关资料图)

古希腊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创始人。色雷斯地区斯塔吉拉人,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他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二十年,但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严重分歧。后来他在雅典自立学园讲学。政治上是奴隶主中等阶层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不怀疑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但又承认神是最高的存在,神是第一推动力。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尖锐批判。他认为把一切都说成是虚构的理念的“事本”,极不合理,它不但不能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原因,反而造成混乱和困难。他主张应更多地关心事物的存在,认为离开知识对象的存在,就谈不上任何知识。对此,列宁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判,就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起着“破坏唯心主义基础”的作用,“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1]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运动的分析和事物原因的探讨。他把运动分为两大类[2]和六种形态[3],这是他以前的哲学家未曾做到的。他的四因说[4],除去目的因是神秘的以外,其他三因都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他还强调四因之间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但他把质料因和形式因分割开,并夸大形式因的作用,说质料因是消极的,形式因是积极的,却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5]系统地阐述了形式逻辑的要求和法则,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必须看到它的两重性,既有辩证的东西,也有僵死的东西。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正是把他的僵死的东西奉为至宝。他在《工具论》的《范畴篇》中提出了十个范畴[6],并认为实体是一切范畴的基础,这说明他的范畴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自然界是永远不灭的。他在论述范畴中还显露出许多辩证法的萌芽,因此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并且称赞他那时“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7]由于他把形式逻辑的法则绝对化,又常常陷入混乱,不仅始终弄不懂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辩证关系,并且一再地反对赫拉克利特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辩证思想。

他处于雅典衰败、马其顿王国称霸的时代。他既不赞成暴君政治,也不赞成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奴隶主中等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城邦。他把中庸看成是最好的美德,鼓吹中庸的生活[8]是最幸福的生活。他美化奴隶主中等阶层是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他和其他奴隶主思想代表一样,认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是奴隶主的一种财富,实行奴隶制度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社会日益没落的趋势,妄图以折衷调和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等。

注:

[1]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13页。

[2] 本质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

[3] 产生、消灭、质变、增加、减少、位变。

[4]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5] 即《工具论》。

[6] 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领有、活动、遭受。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22页。

[8] 即拥有适当的中等财产。